聊Apple Pay完全不是为了什么竞品分析,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更不是带有很强“功利主义”色彩的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找不足,见缝插针,推己而代之。很简单,就是觉得好玩。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PayPal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自PayPal后,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的支付工具出现,这些年,相继推出的FreshBooks,Payfirma,Moneris,Braintree, Stripe, 俄罗斯的Qiwi,并没有从产品端去创新,去迭代。从最近和一家很资深的国外支付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沟通,我突然意识到,在支付产品这一块,我们基本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所以,现在已经不是“老外的东西=牛逼” 的时代了。比如国外有家公司家Sequent, 是做移动支付的,我和他们的PM聊了一下产品,天啊,他们觉得“用WAP嵌入手机app, 通过手机浏览器的网页调整到支付页面支付“这么Low的方式,也洋洋得意,我也只好说”Interesting"了。所以,现有的产品,尤其是国外的,有的是更多的是优化现有的支付通道,注意是通道不是渠道。随着Alipay(支付宝)的出现,扫QR Code(二维码)的支付方式,将支付场景推向一个更加快速,方便和简易的支付体验。当初信用卡的流行就是因为出门带大量的现金非常的不便,所以有了POS刷卡机,一张小磁卡就解决了一切支付的需要。
用户的习惯会觉得这个产品的走向,也就是是否会"水土不服"。鉴于过去,众多国外产品,如ebay, 亚马逊,facebook, youtube, 谷歌,除去天朝国情之外,因为自身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的水土不服而淡出中国市场,那么,这次,想借这个机会来聊一聊Apple Pay的中国之旅会如何。
本小文旨在和大家分享,讨论为主,所以不会太长。要说的就两点:
- 现状是什么?
- 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不仅仅是Apple Pay,其他支付产品也可以想想)
有一点要诚然,相比社区里其他大拿们的经验之谈,和一个个精彩绝伦的产品解读,和运营分析,此篇文字如果能引发各位的思考,这篇文章就算了价值吧。
西方巨头们进入中国市场因水土不服而卷铺盖走人已非什么新鲜事儿了,ebay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ebay主要失败的原因在于它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市场和中国的商业环境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ebay当初派的是一个德国的项目经理来领导ebay中国的业务,而技术端是有一个来自美国的首席CTO来执行。问题在哪儿?他们没有一个懂中文,也没有一个了解中国当地市场和这个行业(电商)的发展。这也是ebay在中国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再者,由于ebay的领导层的对中国市场的错误认识,他们花了太多的钱在做错误的事情---在中小型公司or企业甚至都不会想到,不会用到,不会去瞟一眼的地方--网络推广,而且还做了一系列的广告营销,乐此不疲。他们的惯性思维告诉他们,凭着ebay当时在美国已经家喻户晓的品牌效应,可以通吃中国。相比推出适合中国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的商品和服务,ebay偏执地专注在”全球一体化平台“这种完全八竿子打不着边儿。
说到这里,忧从中来:
Apple Pay是否也会重蹈覆辙?
首先是思维上的顾虑。我们在使用iTunes,Appstore, 还有Apple music的时候,被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他们对于版权的尊重。在国内对于版权的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你可以随意的在现有的音乐app里面下载歌曲,尽管虾米,网易云音乐最近频频因为版权问题导致音乐下架的积极面是国内开始渐渐有了版权意识,另外,QQ音乐推出了5月抢先听数字音乐专辑也可以看到了版权的曙光,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说明国人可以接受“付费”享受服务的格局已经到来。这是因为这个非常关键的思维上的差异,导致很多的iPhone的用户宁愿去越狱,下载APP,也不愿通过繁琐的输入Apple ID在Appstore里下载和购买app。
其次,用户使用场景的顾虑。对于用户的使用场景面对Appstore,国内用户的众多吐槽声无非是围绕着不知猴年马月能够加载出来的糟糕体验(尽管iOS9上线之后对这个有了优化,但是问题依旧存在)。诚然,糟糕的用户体验和付费背后是对版权意识的尊重,这两者会大大阻碍Apple的一系列产品"闯中国",Apple Pay自然也不例外。看到这,您要说了,你这完全是猜测,没有根据,而且存在逻辑是的误导“因为Appstore的体验烂,Apple pay也是apple的产品,所以Apple Pay的体验也烂”,好,来聊点儿具体的。
先来看看Apple Pay官方的说明:
这是Apple官方的说明。写了这么多“内容营销”式的文字,想要说的无非两点:
- 1. 无卡, 一触即“付”
- 2. 机在支付在,安全
现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人们要的支付需求其实非常简单,便捷的完成交易支付的同时,安全亦有保障。所以不管是Apple Pay还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他们的竞争就来源于谁能够实现上面说的--便捷+安全。顺理成章,Apple想到了将TouchID指纹扫描技术运用到支付场景中,而安卓Pay(比如三星Pay)则采用的是屏幕手滑解锁。其实,关于这个“支付效率”,很多的公司都非常乐于去仔细的钻研,技术上的改进背后是对于人的消费行为的把握。对于支付来说,给人们带来的演变是,从(过去)把钱交给收银台到(现在)指尖钱进钱出
这些是Apple pay对于当下或者说未来,支付方式演变的看法。基于那两点,关于第一点,无卡,一触即“付”来说,Apple Pay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或者说,这事儿支付宝,微信支付早已实现。我觉得,以“机”代替卡的付款,从实际线下支付场景来说,确实是相比你要点开手机里面的APP, 选择“付款”,等待收银员去扫描QR Code(二维码)支付。好,是不是觉得哪里不对?没错,就是iPhone.
尽管iPhone在中国已经非常的流行,但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iPhone的,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可能有很庞大的用户群,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却不尽然,毕竟,iphone的用户群体还是输入处于中上层阶级的群体。相比任何山寨智能安卓机就可以跑起支付宝和微信(微信支付)的优势,Apple pay是比会流失很大一部分的天朝的人民群众啊。
Apple Pay“入赘”顾虑二: 地利+人和
对于Apple Pay来说,进入一个已经由支付宝和微信+微信支付统治的中国的付市场,未来无疑是艰难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线下的普及也已经日渐成熟,EFT POS支付的模式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用户群,你可以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餐馆,便利店,水果店等看到已被广为使用的场景。人们只需掏出他们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线上页面或者线下实体店进行支付,微信支付意识到了在线上难以分更多的一杯羹,于是发展线下的支付闭环成了微信支付开始发力的市场。微信支付有的一个先天的优势在于,基于社交工具而开发的功能,让支付不仅仅是“支付", 而多了一些功能,微信支付已经不仅仅能够提供实时的支付,而且C端个体用户可以和商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这一模式也在慢慢影响一些B2B的使用场景,这个场景很好的还原了线下的场景,因为,我们在线下付钱支付的前中后都会和商家有一些即时交流,而微信完全满足了这一点。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满足了很多不愿意掏出银联卡进行支付的人群的需求。尽管银联支付是国内已经沉淀了多年的用户和用户习惯,但是,两点足以稀释银联卡支付的影响:
- 1. 支付宝Or微信支付都可以直接绑定银行卡
- 2. 尽管天朝有规定人人比用银联卡,但是似乎支付宝or微信干的事儿并没有妨碍这个强制力,还一副“借力打力”方式四两拨千斤,蚕食,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面对这样似乎已经成熟的市场,初来乍到的Apple pay的无疑是步履维艰。但是,仍然有机会:
之前我码了不少关于Apple Pay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工作流程,当我翻看过社区里面其他帖子关于Apple Pay的产品分析之后,我就不打算赘述了。下面仅仅是从支付需求的层面去谈Apple Pay最好能够再三考虑的内容
1. 面对已经建立的(支付)习惯,终端用户会无意识地对新的支付方式说:“滚犊子”
我们不妨来想想,为什么过去我们会认为信用卡和现金用起来很赞?因为处理速度很快,另外,全程无缝。用现金的话,消费者可以拿到实实在在的“钱”,用信用卡的话则可以获得积分。苹果公司在这里有一个优势:它们已经和现存的生态系统,大型信用卡公司达成了合作。而PBT自己的电子钱包系统则要求用户必须通过ACH或Discover信用卡支付。商家都很喜欢使用ACH,因为它的手续费比信用卡低,然而,消费者未必这么想。毕竟,这是从用户心理上看,是一个不小的跳跃。所以忧虑依旧存在:(线下)相比于现金支付或者信用卡支付,用户在使用Apple Pay的这种以“机”代卡的刷付到底有多便捷呢?不仅仅是Apple Pay,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来说,你们在咖啡店里面买咖啡,身上已经有50块了,真的,掏出手机,点开APP,选择“付款”,真的比直接掏出50块来支付更加方便吗?值得思考。
我个人的观点是:结账速度并不是未来支付方式的痛点。不管是线上的支付场景还是线下的场景,点击支付的跳转,对于一个“新来的”支付产品来说,显得更为的重要。让消费者感到更加感到累觉不爱的是--支付页面的跳转速度,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用户,如果你的支付方式需要各种跳转,还要等,那么他们会直接选择扫码付款。从支付前,选择,确认支付的无暇的支付场景比所谓无需掏卡or付线的快捷显得更加重要。
2. 线下POS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完美,因为难以标准化
想要标准化POS的支付方式,让它去支持新的支付方式,对于商家来说不是那么快能够对接和接受的,而且过程会有很多问题。我之前和Braintree的移动端项目经理聊支付需求的时候了解到,在美国,有900万的消费者仍旧比较青睐于刷信用卡或者付现的支付方式。别说Apple Pay进入中国市场,就算是在国外,比如US市场,他们想要和商户谈成合作也不易,一来是消费者习惯的问题(主要因素),二来,是商户自己清算系统的对接问题。在中国,当消费者发现在少数的一些商店里面只能够用你的产品进行支付的话,这是很难吸引中国的消费者的。很多中国消费者在知道手中的这个支付产品不是普遍通用的,那么他们会选择放弃。那么,回到上面的Apple Pay官方宣传册上的 "You don't need your wallet(你不再需要你的钱包)" 就会完全被人抛在脑后。
3. 安装,注册你的产品不等于会真正用你的产品
尽管Apple已经有近800万的iTunes的注册用户,并且进行了绑卡(为的是在iTunes享受付费服务支付使用),然并卵。因为,现在都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来显示有多少注册的用户会真正的在appstore里面去购买产品和服务。国外尚且如此,何况国内。所以,就算是iPhone上绑定了NFC作为支付方式,并且进一步操作,进行支付,这一点对于新的支付工具来说,并不简单。因为想要让用户使用新的支付方式去长期持续地进行消费是非常难的意见事情。在PBT,很多人只是注册了而已,并没有使用这个系统的用户的比例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很多用户只是在一时需要花了5分钟注册,并使用一次服务而已。这个现象不仅仅是支付产品会面对,你们在大街小巷看到随处做O2O餐饮地推的人员,多少人只为了享受”第一单2折优惠”而去扫你的二维码,然后,就淡忘了,甚至删掉了。如果线下的实体店发现,接入Apple Pay并不能吸引消费者持续使用这个方式去支付,那么这些店主们还会将自己的系统和Apple进行对接吗?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让这个系统推广到足够多的商家那里,让它们的支付系统成为用户的习惯。留存在很多产品下比拉新要难一些。
4. 数据基数越来越庞大,如何保障安全
不仅仅是国外,国内也开始对于数据安全有了担忧。随意百度一记,查看桔子IT,看看现有支付公司的评论,对于调(掉)单,盗刷等涉及安全性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之前iOS系统爆出来的XcodeGhost事件,让很多人这么感叹:“原来被誉为安全性很高的iOS系统也有被黑的一天啊”。这带来的后果是,消费者会更加不情愿将信用卡绑定,因为他们不愿意把信用卡的数据提供给商户。PayPal的做法是不给供应商提供支付交易的信息,从而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好评。
安全性,对于注册PBT的用户来说,应该要成为一个很强有力的"引爆点",毕竟,相比于其他的支付方式,盗取“指纹”肯定是更加的困难的,因为你需要“黑”到两样东西:
- 1. 手机
- 2. 手指
很多人认为指纹在体验上最大的不爽在于:当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用指纹来验证经常会因为冻僵的手指而半天难以解锁。而对于重度依赖指纹的Apple Pay来说,这个无疑是一个大的问题。
以上的4点,对于Apple Pay来说无疑是对其自身的一个挑战,他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实际的支付场景的需求。还有一点需要说,除了用户的需求之外,另外就是人和了,Apple Pay和银联的合作无疑是想得到ZF的支持,如果有央行和ZF的扶持,有些事儿就好吧。
附录: 前面提到了NFC,这里就多叨叨两句:
经过在Quora上和一些国外搞支付的PM讨论,我了解到NFC支付模式最早是发源在安卓环境,有人说那应该在安装体系下更有优势。我看未必。我们不聊什么系统安全这种没什么意义的问题,来看看,如果NFC在安卓上,最大问题是什么?系统碎片化严重。假如安卓厂家都做NFC支付,那支付的体验就可能是五花八门,你如果说:“支付体验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是近场支付不就行了。” 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问题在于,用户学习使用你的支付方式是需要成本的。举个例子,打车和外卖服务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就烧了不知道多少钱在上面,只是为了让用户学会他们的支付方式,并且习惯,适应,不改了。如果安卓OEM在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搞移动支付,很可能出现你在手机上支付的时候要输入指纹,我在手机上支付的时候就是要扫一下瞳孔,比如棒子国有一家做支付的企业叫irience的虹膜识别支付技术,在他们介绍说提供app移动端支付的时候,我问他们安卓系统如何统一标准的时候,当时那个冷场啊。所以,相比较而言,Apple Pay在所有iPhone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支付界面和一碰一输指纹的方式,这样学习成本就低的多。好吧,这一点算是Apple Pay的优势吧。
拖欠了好久,终于是码完了。
诚然,这一篇不是什么干货,也不是什么技术贴,只是一个在下做竞品分析之前做的一个小小的市场调研,通过这个调研提出的几个小小疑问而已。希望各位大拿们前来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