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码迷 >> 综合 >> Libra还能有戏吗
  详细解决方案

Libra还能有戏吗

热度:101   发布时间:2023-09-05 20:14:30.0

【超级平台】

今年6月18日,Facebook联合全球27个行业巨头共同发布了《Libra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了Libra这种全新的加密货币的构想。这份《白皮书》一经发布,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作为《比较》杂志的研究部主管,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在我的建议之下,杂志社决定立即联系、组织十余位区块链与数字货币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一部关于Libra的图书。编写项目开启之后,各种波折、意外就接连纷至沓来,原定的出版计划不得不一拖再拖。直到前几天,这部名为《读懂Libra》的小书才终于出版面市。

在新书发布会之后,我长长出了一口气,顺手写了一些感受,发了一个朋友圈。不出意外,这条朋友圈收获了很多的点赞和评论。在评论中,除了一些客套的溢美之词外,还有不少质疑。例如,一条评论就写道:“这书倒是好书,作者也很不错,但出版的真不是时候。现在Libra项目都快黄了,这书怎么还能有人买?”

那么,Libra是否真像这条评论的作者所想的那样,快要“黄”了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对Libra忧虑的两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Libra项目的前景堪忧,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监管难以逾越”和“成员分崩离析”。

监管是Libra项目目前所面对的主要外部压力。很多证据表明,目前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的态度正在朝着对Libra十分不利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创造,Libra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必须要面对监管这把悬在它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Libra可以顺利推出,早在项目正式宣布之前,作为项目牵头者的Facebook就和各国的监管机构进行了很多接触,希望可以通过游说让这些机构能够对Libra网开一面。然而,这些游说活动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Libra白皮书》推出之后,各国的监管机构都纷纷对这一项目表示了反对或质疑。

先看美国。相比于世界其他各国,美国对于Libra的态度一度是比较包容的。6月19日,也就是Libra项目“官宣”的第二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曾为Libra站过一把台。当时,鲍威尔曾明确表示并不太担心美国央行会因数字货币或加密货币而无法再执行货币政策,并声明美联储不会将监管Face-book的Libra项目纳入议程,也不具备此类权力,只有当它涉及消费者保护和洗钱时,才会进入其管辖。然而,不久之后,这位力挺Libra的美联储主席的画风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9月的一次发言中,鲍威尔再次论及Libra项目,此时言论就已经变成了“(Libra可能)很快具有系统重要性,必须满足最高的监管标准和监督期望”。在此后的发言中,鲍威尔对Libra的态度则更是进一步趋于谨慎。到了10月,他已经转而明确认为Libra恐怕很难在近期获准推出。除了鲍威尔的态度外,美联储官方文件中体现的态度也值得玩味。11月16日,美联储发布了《金融稳定报告》,并在报告中对Libra专门进行了分析。这份报告认为和全球稳定币计划一样,Libra具有迅速被广泛采用的潜力,如果设计和监管得当,由 Facebook领导的稳定币 Libra项目可成为“新的交易媒介”。但如果设计和监管不当,稳定币可能会对金融稳定构成风险,比如无法按需将稳定币转换为本国货币或无法按时结算付款。

相比于美联储,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对于Libra的态度要负面得多。例如,在Libra项目公开后不久,美国财长姆努钦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Libra可能被洗钱或被恐怖分子利用,已经涉及了国家安全问题,因此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将对其加密货币的交易实施最高检查标准。在10月22日国会对Facebook的听证会之后,姆努钦更是向媒体宣布,目前Libra发行时机并不成熟,已经通知Facebook暂缓这一项目。

根据美联储对Libra措辞的微妙变化,以及姆努钦等官员的言论,很多人都推测Libra项目要在美国获得通过将会十分困难。

再看欧洲的态度。与美国相比,欧洲对于Libra的态度要激烈得多。在Libra项目公开之后,欧洲央行执行董事会成员伯努瓦·克莱就表态称:“这太危险了,我们必须比迄今为止所能做的更快地采取行动。”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则表示:“我要确保Facebook的Libra项目不会成为可以与国家货币竞争的主权货币。因为我永远不会接受公司成为私人王国。”德国方面虽然没有官员进行严厉的表态,但却在6月份公布的区块链战略草案中明确指出了政府不会容忍Facebook主导的Libra这样的稳定币对国家财政造成威胁。

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虽然并没有明确表明对Libra的抵制,但也都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对其采取了限制。

综合以上情况,Libra所面临的监管压力可谓着实不小,要想平安度过也是确实不易。

再看成员。如果说,监管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压力,那么内部成员的离心就是一种源自内部的阻力。6月18日,联合发布《Libra白皮书》的有28个企业。但项目还没正式启动,Paypal、Master-card、Visa、eBay、Stripe、Mercado Pago、BookingsHoldings等七家企业就先后“退群”了。很多媒体在对此进行报到时,都用了“崩溃”、“垮塌”、“分崩离析”这样的词汇。如果这些报道的观点属实,那么Libra项目的内部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一些人认为,现在的Libra外部要面临巨大压力,内部还要防止崩溃,大有“漏船载酒泛中流”之势,失败是迟早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Libra的情况可能未必有这么糟。

监管严苛,但未必无计可施

诚然,目前Libra确实在各国都遭遇了巨大的监管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无路可走。

还是先看美国。尽管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Libra的态度看似严厉,但只要细细体会,就不难发现Libra在美国获准通过绝非没有可能。

与Libra的生死关系最为密切的机构是美联储。虽然联储和鲍威尔本人对于Libra的态度从开始时的力挺转向了谨慎,对于Libra获得核准通过的难度进行了很多强调,却一直没有对Libra一棍子打死。事实上,鲍威尔个人对于Libra一直十分认可,甚至作为证人参加了国会对Facebook的听证会,并在会上论证了Libra的价值。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尽管提到了推广Libra可能带来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也肯定了Libra的价值——甚至从总体基调上看,正面的态度还要更多一些。这些信息都表明,在美联储的层面,Li-bra所遇到的阻力很可能不会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至于财政部和其他机构,虽然它们对于Libra的批评非常激烈,但其实这些批评所针对的问题都比较集中,即认为Libra可能会助长洗钱、走私、恐怖袭击等犯罪行为。这意味着,如果Libra能够配合这些机构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来自它们的阻力就会迎刃而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很难。Libra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追踪性。只要Libra在系统上略微做一些改动,就完全可以在在交易者之间实现匿名的同时,让监管机构有效掌握资金的流向,从而有效遏制相关犯罪行为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看,在Libra系统中实现这一切,甚至要比在传统的货币体系下更为容易。

再看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应当承认,Libra要在这些地方获得通过,要远比在美国困难。相比于美国,欧洲对于像Facebook这样的大型企业的疑虑要严重得多,这让它们很难接受由这些企业发行的加密货币。更为重要的是,与拥有美元霸权的美国不同,Libra的发行对各国带来的货币主权挑战将会十分强烈,这就注定了它们对于Libra自然会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讲,Libra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的确近似于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各国的阻力所影响的,仅仅是Libra推出之后各国对于它的接受。对于Libra能否推出这点,它们的态度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Libra推出有直接关系的,主要还是它所挂钩的几大货币的发行国(或地区),即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美国的态度,前面已经讨论了,问题应该不大,英国的态度也一直比较开放,因此剩下的问题就在欧盟、日本和新加坡。当然,Libra要同时在这三个国家(地区)获得核准,依然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欧盟,阻力可能会非常大。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点,很多人才认为Libra很难被核准。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那么情况就会十分不一样了。根据现在的设计,Libra会和五种货币资产挂钩,但它必须要这么做吗?从作为稳定币本身的要求看,它并没有这样的内在要求。在现实中,像USDT等稳定币,就采用了美元作为单一的挂钩货币。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研究者邹传伟就曾说过,如果将Libra获得五国货币当局和监管机构核准的难度作为十,那么获得一国货币当局和监管机构核准的难度就只有一。从这个角度看,在形势不利的前提下,Libra完全可以放弃现有的挂钩一篮子货币的构想,转而采用更为简单的直接挂钩美元的方案。通过这种方案,它就可以相对简单地解决“出生证”问题,尽快上线。

当然,放弃挂钩多货币,只挂钩美元的方案只是一种极端的思路。但如果这种可能存在,那么Libra就可以用它和各国进行谈判。可以预测,一旦Libra成功启动,凭借Facebook的巨大用户量,它会顺利扩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十分有影响的一种加密货币。到时候,无论各国是否正式对其接受,它对各国的货币和金融体系都会造成实实在在的冲击。想象一下比特币吧,那只是一种十分小众的加密币,已经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Libra的潜在用户可能要比比特币高出几个数量级,其影响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各国监管机构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就有可能放弃对Libra坚决抵制的态度,转而采用一种更为务实的谈判态度,在附加监管条件的基础上对Li-bra审核通过。从这个角度看,Libra要获得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认可虽然并不那么容易,但也绝非没有可能。

即使Facebook“退群”,

Libra也可以继续

从表面上看,Libra协会确实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成员流失。但细细观察之下,现有的成员流失对于Libra项目的推进来说,可能非但不是坏事,反而会是一个利好。

我们看到,目前“退群”的几个创始成员,多是从事支付业务的。这类企业受到的政策监管较多,对于监管的反应也比较敏感。考虑到目前各国监管压力的趋紧,它们的退出情有可原。从业务角度看,它们退出带来的直接影响可能并不大。Libra本来就是要建立一套新的支付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和目前退出的这些企业有着竞争关系的,而这些企业当时加入进来,也是本着“打不过就谈和”的态度,试图通过主动争取来在Libra体系中分一杯羹。而从监管角度看,这些重点监管对象的退出,多少能够打消一些监管机构对于Libra的疑虑,因此对于Libra的严格监管态度也可能会随之有一些松动。

再看剩下的成员。所谓“大浪淘尽始见金”,与那些惧怕金融监管的退出者相比,剩余成员在业务上对于监管的敏感性较弱,因此对于可能的严监管具有比较强的抗压性。与此同时,它们对于通过Libra来发展用户、扩展用户的诉求则比较强烈,因此推进Libra建设的激励也会比较大、行动也会比较坚决。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Libra协会发起之后,Libra项目就不是由某一个或几个企业推行的了。理论上,只要这个协会还存在,Libra项目就还持续着。这就好像现实中的一个公司不会由几个大股东的退出而解散一样。极端的,我们甚至可以预计这样一种情况,作为Libra协会发起者的Facebook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退群”,但这依然不会杀死Libra项目本身。事实上,Facebook退出虽然听起来荒谬,但从技术上是相当可行的。从舆论上看,目前Facebook确实处于风口浪尖,“剑桥分析事件”的持续发酵,以及反垄断调查都让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从Facebook的角度看,大力推出Libra项目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对冲舆论风险,为其重塑公众形象,但如果这一思路行不通,或者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那么将Facebook和Libra继续捆绑在一起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此,在某个可能的时间,Facebook就有可能在表面上退出Libra项目,转而在暗中支持。只要Libra可以成功降生,Facebook就能够让它通过自己既有的用户网络迅速成长,这一点和直接参与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但监管压力却会小得多。Face-book信息产品主管大卫·马库斯(DavidMarcus)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曾说过,在解决所有潜在问题并获得批准之前,Facebook不会推出Libra。当时很多人都将其解读为是Facebook向监管低头认怂了。但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这句话其实有着弦外之音。既然Libra项目已经不是Facebook一家的,为什么要强调Facebook不会推出Libra呢?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他要告诉监管机构,这事即使Facebook不做,也会有人做。如果是这样,那么这话就一点也不怂,反而是十分强硬了。

现实中的Libra项目怎么样了

结束了对Libra项目前景的理论探讨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项目的实际进展究竟如何了。虽然在监管等因素的干扰下,项目的推进似乎遭受了不小的挫折,但从操作上看,整个项目的推进依然是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首先是组织建设。10月15日,Libra协会的21家创始会员签署了Libra协会章程,并正式成立了协会理事会。当天,理事会还举行了首次会议,共同任命了董事会,并投票选举了协会的执行团队。

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在《Libra白皮书》发布时,所谓的28个发起成员只是签署了一份加入协会的意向书,并没有正式签署协议,更没有建立进一步的组织架构。也正是这个原因,其中的七个发起成员才得以在中途很容易地“退群”。而在协会正式成立之后,所有成员的角色就从原本打打闹闹“过家家”变成了正式“过日子”,和Libra相关的工作也就可以正式开展和推进了。

其次是技术建设。10月2日,Libra官网上正式发布了“Libra主网路线图”。根据这份路线图,在Libra主网正式上线之前,将会经历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项目将主要在AWS、GCP、Azure等云平台上进行;在第二阶段,数字货币钱包Calibra将接管大部分工作;在三四阶段,Libra测试网络(LibraTestnet)将全面上线,最后,在测试完成后,Libra主网(LibraMainnet)将会全面上线。根据“路线图”的介绍,在第一阶段,将有五个验证者节点被完整部署,到第四阶段结束,节点数目将会达到一百个。随着节点的部署,Libra将逐渐完成从私有链向公有链的过渡。

再次是对监管的应对。目前,严峻的监管形势是Libra的最大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麻烦,Libra协会也正在积极应对。针对各国关于金融稳定监管的要求,Libra协会于9月11日向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提交了“在瑞士监管法律下发行稳定币的评估请求”以及支付系统牌照的申请;9月16日,Libra作为代表参与了在瑞士巴塞尔与国际清算行(BIS)下设的支付及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10月23日,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积极承诺,Li-bra会与监管机构合作,确保符合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旨在让Libra能够满足金融稳定监管的要求。针对各国对于Libra会挑战货币主权的疑虑,大卫·马库斯等人在众多场合都表态,Libra不会对主权货币造成冲击。而扎克伯格则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指出,Libra将会维护美元的主权货币地位,为了做到这点,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与美元挂钩的程度。针对隐私方面的质疑,Libra则采取了与Facebook相切割的态度,反复强调Calibra不会出售用户数据,也不会提供给第三方作为信贷决策。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遭受了挫折,但Libra项目并没有停滞。相反,它在组织、技术,以及应对监管方面都作了很多的推进。从这个角度看,担心Libra项目会在监管压力之下变“黄”,恐怕只是一些观察者们的一厢情愿。

应该怎样对待Libra

    在前几天的《读懂Libra》新书发布会上,有一位资深的数字货币专家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一直认为Libra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真把Libra的要素拆开看,它其实并没有那么新。说Libra用了区块链,但比特币早用了;说Libra是稳定币,但USDT等稳定币也早已推出,并已经广泛应用了;说Libra做了跨境支付,但Ripple币也早有了这个功能,只不过它一直很低调,甚至都不承认自己是一种数字货币。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些,就会发现,其实从本质上看,Libra并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它的作用更多类似于一个“闹钟”,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随着技术的推进,整个金融业正在发生迅速的改变。如果不去迎接这个改变,就会被改变的世界所淘汰。

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位专家的意见。确实,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金融角度看,Libra都谈不上什么横空出世的创新,它所蕴含的所有因素都是现在已经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各国对于Libra的态度可能是过于严苛了。事实上,即使这次Libra项目因为阻挠而未能推进,一个个类似Libra的项目也可能马上随之推出,只不过它们可能不再会采用像Libra这样高调的态度,而可能会采用类似比特币、Ripple币等低调、务实的做法。在这种条件下,就算我们现在能躲过Libra的冲击,也躲不开这一系列金融创新的冲击。

一旦想明白了这一点,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就很可能放弃现在以堵为主的态度,转而用疏导的方式,在监管的前提下接受Libra,并同时推出自有的央行数字货币与之对抗。因此,从我个人的观点看,Libra,或者一种类似Libra的私人稳定币的出现,几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它,我们应该提早做好政策预案。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关于Libra,目前的政策研究者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它“币”的层面,所有相关的政策探讨也都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的。但这其实是不对的。Libra当然是一种“币”,但它更是一条“链”,是一种通用的金融基础设施。即使受制于各国的政策,Libra作为“币”的功能未必能很好地全面发挥作用,但一旦它的网络建成,人们就可以在这条“链”上重新构造各种金融产品。它们加总在一起,将可能对全球的金融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考虑到这点,现在我们关于Libra的分析和认识就依然是十分初步的,为了对其现实的影响进行正确的评估,我们可能还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