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历时2年,对6个省60个县18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4000多份有效问卷和几十家机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更多原文点击《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在京发布》阅读)。
周月书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中国农村具有广阔的市场,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金融需求,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色。
农村金融需求方面:一是农户层面,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大量生产性金融需求,而传统小农户除了消费信贷需求外,有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金融需求。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的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三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本性的金融需求,以及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下的绿色金融需求。
在供给层面,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市场服务,真正形成有序竞争,建立多层次、可持续的风险可控的县级农村金融体系。与此同时,借助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包括模式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降低交易成本,控制风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使金融真正服务乡村振兴。
丁宇
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会数字经济专家
真正要做好农村发展,核心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一个市场化的机制,创立有效就业是必须的。
在基本脱贫任务完成之后,下一步是不返贫。我们需要注重加强一系列的赋能,更多的是科技能力的赋能。资金的支持很重要,但是能力的支持重于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要发挥潜力,包括正规金融机构的前台柜员等,以他们为纽带,加上数字化支持,对乡村人口进行一系列赋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科技能力。
莫秀根
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
这份调研报告质量很高,尤其是做了实证分析。我的建议是把小微贷款和金融机构或正规金融贷款做一些更清楚的定义。
我们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利率市场,是供过于求的。而高利率市场里是严重的供给不足。有些人可能愿意接受高一点的利率来获得金融服务,但我们没有提供给他;在低利率市场,假如有20%的家庭只愿意接受5%以下的利率,整个市场里提供这种利率的额度是高的。如果细分为不同的市场来研究,我们就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左小蕾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首先,报告很接地气,展示了农村金融整个改革发展一直到现在的场景,提供了很多数据,有助于未来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完善政策体系。
其次,近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内容不是印证理论,而是印证过去理论上的不完善,现在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印证应该怎么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解决了全世界70%以上贫困问题的实践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未来农村金融发展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额信贷是适合农村发展的模式,它的服务方式可以做到风险识别和管控,不是精准到农户,而是精准到需求。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如何拓展小额信贷模式,发展农村的普惠金融,真正促进乡村振兴和金融改革发展。
白澄宇
商务部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处长
首先,针对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问题,我认为现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供给无法满足农户日益增长和千变万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在供给侧最核心和最主要的矛盾是金融牌照供给不足。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或互助金融)。合作金融是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空缺,应补足。另外,应尽快给小贷公司明确的法律地位,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该考虑给中和农信一个更加符合其业务性质的全国性的金融牌照。
第二,针对农村金融技术创新,我认为孟加拉模式已不再适合中国未来农村发展的国情,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化发展,未来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包括大小各种类型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公司,针对这样的群体,金融服务应该对标发达国家和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机制。
因此,在机制上需要有创新;在技术上,要针对这种新农民和合作社去提供服务。未来应该依靠供应链金融或产业链金融的技术和手段,而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发展很大作用。
杜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杜晓山教授认为,报告反映了我国,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金融服务现状。
他表示,报告中的结论和数据非常写实,反映了我国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金融服务现状,特别是从金融需求侧作的调查和研究,数据和一些结论很珍贵。
今年央行发的《关于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包含了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的成绩,但也提到了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他指出,中国的国情是区域特别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大且不平衡。因此,我们的金融服务,什么模式都需要,适合哪种,应该因地制宜、因地区、因供给方制宜、因客户需求制宜。
现阶段农村主要有三大需求,一是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二是多层次、广覆盖的客户模式需求,如小额信贷即属于这一类的需求,小贷又分为福利性、公益制度主义/社会企业类、商业性;三是农村金融保险的需求,如农业保险、信贷保证保险、人身意外险、农民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
刘俊杰
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副处长
现在我国的金融机构已经不少,但真正愿意为农服务的不多,大型金融机构改革以后就离农退农,农信社也往大金融方向发展,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究其原因,我国农户多而分散,单笔额度贷款又少,且缺少有效抵押物,所以涉农贷款成本高、收益低、风险也大,真正能为他们服务的金融机构还比较少。过去国家也想了不少办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从大的方向来讲,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让金融组织或机构愿意搞好农村金融服务,保证农民需要贷款时能够借到钱,而且手续简便,利率又低。
对照这个标准,有四个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一是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由于目前农民缺少有效担保物,所以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探索完善农村融资担保体系。现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有些创新,一种是成立立足产业的社区行融资担保基金,一种是行业或者市场主体成立的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三是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现在开展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合作社的股权,承包地三权分置后的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财产权等,让大量沉睡资产变成流动资本。还有提倡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这些在目前情况下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基层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但现在很多改革难以推开,原因是基层探索已经足够充分了,但顶层设计尚未跟上,比如农民农村资产的权能还不够完整,导致抵押物处置和流转难以实现,再如调动和保护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等,不是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省可以做到的,对这些问题,国家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宏观层面上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大对农村的支持。
李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我们正在做小微企业赋能的调查研究,想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需要赋能,需要赋能什么,怎么样对他们进行赋能。
金融是很重要的,但只是工具,金融之道不在金融之内,而在金融之外,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但不能代替实际的经济活动,而且经济活动本身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金融的稳定性以及金融的发展。
所以,我们在致力于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被服务的群体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小微企业的赋能需求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市场营销,二是数字化。这也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是很有意义的。土耳其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已经走在了前头,中和农信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因此,我们做小微金融或普惠金融这个事业的金融机构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李青吉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金融处副处长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是对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农村金融供给层面。从供给层面来说,它主要的矛盾是在服务和管理,从中和农信业务发展来看,他是纯商业化运作的,为什么110多亿贷款余额能保持只有1%的不良率,就是服务和管理,利用熟人社会知根知底的优势,加强服务和管理。
对于农村金融正规军来说,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强化银政合作,必须要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弥补银行腿不足的问题;第二是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乡、信用村,发挥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让内部凝聚起来,团结起来,自己管理自己,减少服务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正规军资金量大的优势。
何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从2016年开始,每年做一个中国农村普惠金融调查。今天报告中的很多数据和我们的调查结论都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从供给来看,现在整个农村金融供给,机构上来讲是非常充分的,尤其是在县一级,不是缺机构。所以,现在农村金融供给不是去关注机构,也不是去关注资金,而是去关注一种怎样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的问题。
从农村金融需求端来看,很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是小农长期存在很多低层次的但相对碎片化的金融需求,二是满足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在机制和技术创新上,我们要关注数字金融的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包括数字供应链金融。
何广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即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相对中低收入人群仍然比较大,需要关注他们的金融服务的可持续问题。同时,在经济金融转型时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金融供求总体格局,重新评估金融服务供求状况。我们处于一个转型时代,在实体经济转型、金融供给侧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研究小农户怎么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及它的金融需求。
在互联网和日益深化的数字经济时代,要研究合作金融的空间和存在形式、运作机制;要研究政府的作用,要研究普惠金融、小额信贷的技术问题,也要研究怎么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自我可持续发展等。
朱韵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
我们在小额信贷方面提三个倡议,一是从监管角度,推动和促进非存款放贷人的上位法。由于各种新的市场环境变化,新的讨论有一些延滞,我们希望借各种场合和各位领导和专家,再次倡议能够尽快推出上位法。
二是从行业层面,需要对小额信贷概念进一步澄清,在中国的概念和国际的概念不太一致,很多研究报告和行业讨论里发现这个概念在国内各方不一致,同国际标准也不太一致,容易产生大量的监管套利。
三是市场层面,倡导可持续性发展,从需求侧出发给我们最后一公里的人群提供新的机会,增加金融服务方面的深度。倡议大家做负责任的创新,包括进一步加强治理制度,提升对数据保护的意识,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给客户创造很有效的投诉机制。
王东
Visa中国区普惠金融负责人
需求侧的研究中,如何调动农户的内生动力,了解其对金融需求,离不开提升农户的金融素养。
如果能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做“第一公里”(即赋能教育)来解决,很多“最后一公里”的挑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对农户的赋能和金融教育非常重要。
农村金融扶贫应瞄准产业链,而不应仅瞄准个体贫困农户。通过帮扶农村合作经济体如专业合作社,大数据来支持产业链金融,也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资产和竞争力所在。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如何能积累、利用和挖掘涉农相关金融数据;靠自己,靠别人,还是怎么整合合作?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等问题,也还需要考虑。
汤敏
国务院参事
作为长期推动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实践者,我认为农村的金融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都是最难的题目。从调研数据看,有60%的金融服务就可以在村子里解决,90%以上的金融服务在乡镇就可以解决。这是可喜的进步。
我们要做的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运动,是对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所以,现在农村金融虽然有所进步,但还需要有革命性的变化。我今年到中和农信几个点做了调研,同时也到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调研,看到颠覆性的变化、农村金融大发展的希望。
解决农村金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信息不对称。报告中有一个数据表明,贷不着款和不愿意贷款的原因中,40%是因为手续太复杂,太慢了,这个就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才有可能突破。通过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引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就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中和农信就正在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降低成本。
这个方向是未来农村金融、小微金融的发展方向,有了大数据,有了足够的对于赖帐的制约,使可能的赖账者不敢赖帐,或赖帐的成本太高,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真正地减少成本,减少手续,让更多的人普惠。
关于下一步发展农村金融,像中和农信这种非存款类的机构,应该考虑把他真正变成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的力量,整合一批公益性非存款类小额机构,在中国真正做大起来,解决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弱势的低收入农户的金融问题。有关的监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对马上要开始的乡村振兴这个伟大运动,我们在金融方面做好准备。
段应碧
中农办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有数据作为支撑,抓住了需求的角度去研究,报告的结果,也印证了过去我们对农村情况的了解和判断,更多地让我们了解农村新的情况。
总的希望是继续加强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研究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怎么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政策,让决策者知道我们研究的成果。第二,要细分研究领域,从需求角度研究,从解决问题角度研究,比如农村收购粮食资金不足,农村企业供给不足,企业贷款难等,说明原因及提出解决办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