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轻金融 作者:辛然
近两年,国有大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放眼当前的普惠金融市场格局,包括大行、股份行在内的全国性银行,是普惠金融赛场绝对的主力。
与此同时,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是普惠金融不可或缺的机构,互联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也构成了普惠金融的新势力。
普惠金融新变化
央行与银保监会2019年9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27%,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4%,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普惠金融规模高增速背后,呈现怎样的特征?可以说,“金融”只是手段,“普惠”才是核心。
在总结普惠金融的特点时,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捷信”)总经理罗曼·沃迪拉认为有四点:容易获取、可负担得起、方便快捷和普惠包容,这四个要点与消费金融服务关系密切。
在政策的助推下,大、中、小各类银行都将普惠金融作为重心,也给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也提到,当前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便利性、可得性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银行业初步形成了“敢做、愿做”普惠金融的机制。
一方面,大、中型银行继续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营机制建设。比如,5家大行在总行和全部185家一级分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10家股份行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专职部门及中心。
另一方面,大、中型银行还通过创新普惠金融技术和产品,“能做、会做”普惠金融的局面有所改善。
小银行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央行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也指出,1621家村镇银行和17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多数成立小微业务专门部门或专营机构,地方性银行则重点向社区、县域和乡镇延伸拓展。
大中型银行:普惠金融绝对主力
在众多服务机构中,国有大行是普惠金融的绝对主力,截至上半年,国有大行已经完成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的目标。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透露,在普惠小微贷款领域,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完成的情况较好,2019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5.14%。
大行下沉普惠金融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庞大的营业网点,大行基本超过90%的网点都能够开展普惠金融业务。
国有大行做普惠金融的一大抓手,是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如工行441家二级分行基本都已设立普惠金融服务机构,还成立258家小微中心;中行在36家一级分行全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分部,在二级分支行成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
二是借助通过善用现代技术解决普惠金融成本高、风控压力大、商业不持续问题。
建行行长刘桂平就曾表示,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和数据重塑了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和客户体验,实现客户一分钟获贷、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新体验。
从各家银行的投入力度来看,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六大行中,建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最高,达到了8311亿元;邮储其次,6126亿元;农行、工行、中行,分别为5109亿元、4402亿元和3792亿元。
在股份行中,民生银行和招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也在4000亿元以上。
区域银行、互联网银行:不可或缺
不同于大中型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互联网银行在普惠金融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区域性银行充当了线下最广阔的服务触角;互联网银行则充当了线上服务的无限延伸。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
具体来看,大型银行占3.16万亿,股份行2.01万亿,城商行1.66万亿,农村金融机构4.23万亿。不难看出,贡献最大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占比超过了1/3,城商行加上农村金融机构的总和超过了1/2。
通过向下、向小、向农不断延伸,农村金融机构也较好地发挥了普惠金融的作用。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为261万户小微企业、1.84亿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质量进一步改善。
在新型互联网银行中,更多是金融科技扩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如百信银行提出了打造AI驱动的数字普惠银行,并将金融服务以API化的方式嵌入场景,通过开放银行平台赋能到银行业。
网商银行则在2018年为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其中96%发放给了贷款金额100万元以下的小微经营者。网商银行的“普惠金融+智慧县域”项目目前覆盖近300个涉农县域,,覆盖了全国近1/6的农村地区。
消费金融机构:普惠新势力
在普惠金融中,能否做到“惠”,是一个企业实力和战略愿景的体现,消费金融公司凭借自身优势也在下沉与金融科技服务上发挥着普惠的作用。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在未来,只有市场上严守合规经营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越来越多,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才会得到更加有效地落实。
近期,消费金融牌照再度开闸,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均在筹备中。这些新设公司,将与目前20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同成为普惠金融的一股新势力。
如何衡量消费金融在普惠金融方面真正的服务能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在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报告指标体系中,从使用情况、可得性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从结果来看,在普惠综合排名中,捷信以28.17分领先其他消费金融机构,高居市场首位。这也印证了消费金融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坚力量,在市场上的变现越来越明显。
如何将最优化的消费信贷产品,带到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捷信的做法是大力布局网点、创新金融科技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满足了一般传统金融机构所覆盖不到的领域和人群。
结语
目前,普惠金融还存在着很多难题。比如,中小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相对不足、大中型金融机构传导机制不畅、信贷结构分布不尽合理、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创新能力不够。
此外,普惠金融的推进中也存在乱象。近日,国办、银保监会就通报两家银行北京分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存在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违规行为,背后也体现出普惠金融如果不找到成本、收益的平衡点,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临近收官,只有不让普惠金融停留在“政策性普惠金融”层面,鼓励更多合法合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才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同时,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有助于贷款人更好地鉴别不该获得贷款的人,让不该得到贷款的人更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