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接口,增加注解
public interface UserMapper {
@Select("select * from user")List<User> getUsers();// 方法存在多个参数,所有的参数前面必须加上 @Param("id")注解@Select("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d = #{id}")User getUserByID(@Param("id") int id);@Insert("insert into user(id,name,pwd) values (#{id},#{name},#{password})")int addUser(User user);@Update("update user set name=#{name},pwd=#{password} where id = #{id}")int updateUser(User user);@Delete("delete from user where id = #{uid}")int deleteUser(@Param("uid") int id);
}
关于@Param() 注解
- 基本类型的参数或者String类型,需要加上
- 引用类型不需要加
- 如果只有一个基本类型的话,可以忽略,但是建议大家都加上!
- 我们在SQL中引用的就是我们这里的 @Param() 中设定的属性名!
按照查询嵌套处理
<!-- 思路: 1. 查询所有的学生信息 2. 根据查询出来的学生的tid,寻找对应的老师! 3. 子查询 -->?
<select id="getStudent" resultMap="StudentTeacher">
select * from student</select>
?<resultMap id="StudentTeacher" type="Student"> <id property="id" column="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name"/> <!--复杂的属性,我们需要单独处理 对象: association 集合: collection --> <association property="teacher" column="tid" javaType="Teacher" select="getTeacher"/></resultMap>?<select id="getTeacher" resultType="Teacher"> select * from teacher where id = #{id}</select>?
按照结果嵌套处理
xxxxxxxxxx <!--按照结果嵌套处理-->
<select id="getStudent2" resultMap="StudentTeacher2">
select s.id sid,s.name sname,t.name tname from student s,teacher t where s.tid = t.id;</select>
?<resultMap id="StudentTeacher2" type="Student"> <id property="id" column="sid"/>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sname"/> <association property="teacher" javaType="Teacher"> <result property="name" column="tname"/> </association></resultMap>
-
什么是缓存 [ Cache ]?
- 存在内存中的临时数据。
- 将用户经常查询的数据放在缓存(内存)中,用户去查询数据就不用从磁盘上(关系型数据库数据文件)查询,从缓存中查询,从而提高查询效率,解决了高并发系统的性能问题。
-
为什么使用缓存?
- 减少和数据库的交互次数,减少系统开销,提高系统效率。
-
什么样的数据能使用缓存?
- 经常查询并且不经常改变的数据。【可以使用缓存】
Mybatis缓存
-
MyBatis包含一个非常强大的查询缓存特性,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定制和配置缓存。缓存可以极大的提升查询效率。
-
MyBatis系统中默认定义了两级缓存: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
默认情况下,只有一级缓存开启。(SqlSession级别的缓存,也称为本地缓存)
-
二级缓存需要手动开启和配置,他是基于namespace级别的缓存。
-
为了提高扩展性,MyBatis定义了缓存接口Cache。我们可以通过实现Cache接口来自定义二级缓存
一级缓存
-
-
一级缓存也叫本地缓存: SqlSession
- 与数据库同一次会话期间查询到的数据会放在本地缓存中。
- 以后如果需要获取相同的数据,直接从缓存中拿,没必须再去查询数据库;
小结:一级缓存默认是开启的,只在一次SqlSession中有效,也就是拿到连接到关闭连接这个区间段!
一级缓存就是一个Map。
二级缓存
- 二级缓存也叫全局缓存,一级缓存作用域太低了,所以诞生了二级缓存
- 基于namespace级别的缓存,一个名称空间,对应一个二级缓存;
- 工作机制
- 一个会话查询一条数据,这个数据就会被放在当前会话的一级缓存中;
- 如果当前会话关闭了,这个会话对应的一级缓存就没了;但是我们想要的是,会话关闭了,一级缓存中的数据被保存到二级缓存中;
- 新的会话查询信息,就可以从二级缓存中获取内容;
- 不同的mapper查出的数据会放在自己对应的缓存(map)中;
开启二级缓存的步骤:
1.开启全局缓存
<!--显示的开启全局缓存-->
<setting name="cacheEnabled" value="true"/>
2.在要使用二级缓存的Mapper中开启
<!--在当前Mapper.xml中使用二级缓存--><cache/>
也可以自定义参数
<!--在当前Mapper.xml中使用二级缓存-->
<cache eviction="FIFO"flushInterval="60000"size="512"readOnly="true"/>
小结:
-
只要开启了二级缓存,在同一个Mapper下就有效
-
所有的数据都会先放在一级缓存中;
-
只有当会话提交,或者关闭的时候,才会提交到二级缓冲中!
缓存原理
缓存的使用顺序说明(重要):
1、当我们执行一个查询语句的时候,mybatis会先去二级缓存中查询数据。
2 如果二级缓存中没有。就到一级缓存中查询数据。
3、如果二级缓存和一级缓存都没有。就发sql语句到数据库中去查询。
4、查询出来之后马上把数据保存到一级缓存中。
5、当SqlSession关闭的时候,会把一级缓存中的数据保存到二级缓存中。
缓存原理:
1.不会出现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中有同一个数据
二级缓存什么时候有数据:一级缓存关闭时。
一级缓存什么时候有数据:二级缓存中没有此数据,就看一级缓存,一级缓存没有就去查数据库;数据库的查询后的结果先放在一级缓存中。
2.任何时候都是先看二级缓存,再看一级缓存,如果大家都没有就发sql语句去查询数据库。
口诀: 二级 --> 一级 -->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