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的机器学习
自动驾驶中深度学习模型需要更好的可解释性,归结为如何评估模型让用户知道模型是安全的?模型更新后如何做回归测试?模型的应用边界在哪里?目前,大家认为可解释性可以通过测试来体现,如果大量测试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原理是不是真正的可解释也就没那么重要。
在感知模块中,除了做基本的检测、分割之外,还有后处理阶段等由公式表示的几何计算问题,是不需要深度学习的。另外,Common sense也不需要深度学习,而且深度学习的效果不好,我们需要其他算法。那么,深度学习模型带来一个结果,其他启发算法给一个结果,怎么来融合?现在主要是基于Double check来提升安全性,还需要其他方法来进行更好的融合。
除了深度学习还需要其他的机器学习方法。如果数据量小,特征很难从原始数据学习,深度学习的效果可能就受到影响,因此诸如SVM或者随机森林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可能需要结合场景选择。
感知的未来
Sensor迭代
如果在自动驾驶的研究中,发现某一类传感器在感知或者其他模块中具有很大的价值。那么,整个资本市场会投入很多人力、财力研发传感器。随着量产之后,传感器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更新换代就比较快。
深度学习+仿真数据+AI芯片
深度学习已经证明了在感知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计算量很大,专门研究车载AI芯片是对这一问题的很好解决方案。现在很耗时的CNN模型以后都不是瓶颈,而且定制AI芯片的功耗可以足够低,满足车载需求。深度学习需要大量数据的问题,可以通过仿真来弥补。目前,点云仿真相对简单一些,图像仿真相对困难点。如果仿真这条路可以走通,那么仿真+深度学习不断循环迭代,是非常有前景的。
智能交通设施
目前,自动驾驶都是在车上安装传感器进行感知,感知的范围、鲁棒性都有待提高。如果将这套传感器布置在道路上、灯上,让它们来感知,然后将实时结果传输给无人车。如果车上的传感器失灵,那么路面上的传感器会告知无人车障碍物信息,保证系统安全性。另外在驾驶环境中部署传感器可以拓展感知距离,做到足够安全,提前告知远处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