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个月,接触的最多的就是Python的WSGI了,WSGI不是框架不是模块,仅仅是一个规范协议,定义了一些接口,却影响着Python网络开发的方方面面。对于WSGI有这么一段定义:WSGI is the Web Server Gateway Interface. It is a specification for web servers and application servers to communicate with web applications (though it can also be used for more than that).我想我这篇文章不是详细介绍WSGI内容的,只是想扯扯我对WSGI相关的学习。
诚如那个WSGI的定义所说的,协议定义了一套接口来实现服务器端与应用端通信的规范化(或者说是统一化)。这是怎样的一套接口呢?很简单,尤其是对于应用端。
应用端只需要实现一个接受两个参数的,含有__call__方法的,返回一个可遍历的含有零个或多个string结果的Python对象(我强调说Python对象,只是想和Java的对象区别开,在Python里一个方法、一个类型……都是对象,Python是真“一切皆对象”,详见《Python源码分析》)即可。码农都知道,传入参数的名字可以任意取,这里也不例外,但习惯把第一个参数命名为“environ”,第二个为“start_response”。至于这个对象的内容怎样,应用自由发挥去吧……
服务器端要做的也不复杂,就是对于每一个来访的请求,调用一次应用端“注册”的那个协议规定应用端必须要实现的对象,然后返回相应的响应消息。这样一次服务器端与应用端的通信也就完成了,一次对用户请求的处理也随之完成了!当然了,既然协议规定了服务器端在调用的时候要传递两个参数,自然也规定了这两个参数的一些细节。比如第一个参数其实就是一个字典对象,里面是所有从用户请求和服务器环境变量中获取的信息内容,协议当然会定义一些必须有的值,及这些值对应的变量名;第二个参数其实就是一个回调函数,它向应用端传递一个用来生成响应内容体的write对象,这个对象也是有__call__方法的。
协议也提到了,还可以设计中间件来连接服务器端与应用端,来实现一些通用的功能,比如session、routing等。
具体怎么应用这个协议呢?Python自带的wsgiref模块有个简单的例子:
- from wsgiref.simple_server import make_server
- def hello_world_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 status = '200 OK' # HTTP Status
- headers = [('Content-type', 'text/plain')] # HTTP Headers
- start_response(status, headers)
- # The returned object is going to be printed
- return ["Hello World"]
- httpd = make_server('', 8000, hello_world_app)
- print "Serving on port 8000..."
- # Serve until process is killed
- httpd.serve_forever()
这个例子更多体现的是应用端的开发方法,很简单的按照协议实现一个了满足规范的方法,这样当浏览器向本机8000端口发起一个请求时,就会得到一个“Hello World”的字符串文本响应。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应用端与服务器端的接口应用方式。
你可能会想到:现在对该端口的不同地址的请求都是由这个“hello_world_app”函数处理的,你可以实现一个功能,解析一下请求的PATH信息,针对不同的地址转发给不同的函数或是类来处理;你可能会觉得使用environ和start_response这两个参数不直观,你可以像Java的servlet那样自己封装成两个request和response对象来用;你觉得有些常用功能可以提取出来,在具体应用逻辑之外来做……哈哈,那你就已经在思考怎么做中间件或是Web框架了!其实这些也都有人做过了,比如Routes、WebOb、Beaker……当然你大可以自己造自己独有的轮子,有时候自己做过一遍了才会对现有的成熟的东西有更好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Python的世界里这些都不难做到!
不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写应用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想一下服务器端是怎么运作的呢?可能最模糊的流程大家都能想得到:服务器开一个socket等待客户端连接;请求来了,服务器会读出传来的数据,然后根据HTTP协议做一些初步的封装,接着就可以调用事先注册的应用程序了,并将请求的数据塞进去;等响应处理完毕了再把数据通过socket发出去,over。好在Python的代码简洁,而自带的wsgiref中的simple server也很简单,就让我们探究一下更具体的实现吧!
首先看一下类的继承关系,这个simple server真正的类是WSGIServer,继承自HTTPServer,HTTPServer类又继承自TCPServer,TCPServer又继承自BaseServer;与server类直接打交道的还有RequestHandler类,从最上层的WSGIRequestHandler —> BaseHTTPRequestHandler —> StreamRequestHandler —> BaseRequestHandler。相对Java而言不是很复杂吧,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容我稍微解释一下。
让我们从Server的最基类BaseServer看起。它有一段注释非常清楚的介绍了它定义的方法的用处:
- Methods for the caller:
- - __init__(server_address, RequestHandlerClass)
- - serve_forever()
- - handle_request() # if you do not use serve_forever()
- - fileno() -> int # for select()
- Methods that may be overridden:
- - server_bind()
- - server_activate()
- - get_request() -> request, client_address
- - verify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 - server_close()
- - process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 - close_request(request)
- - handle_error()
- Methods for derived classes:
- - finish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可见,一个server类其实就这么几个方法。
在可以被外部调用的四个方法中,构造方法显然就是用来创建实例的;第四个可能是和构建异步服务器有关的,这里就略过了;从具体的代码可以看到,剩下两个方法的用处是相同的,就是处理收到的请求,只是serve_forever()方法会在server进程存在期间循环处理,而handle_request()处理一次就退出了(其实server_forever()就是循环调用了handle_request())。在handle_request()中说明了具体的从接受到返回一个请求的全部流程,代码也很简单:
- def handle_request(self):
- """Handle one request, possibly blocking."""
- try:
- request, client_address = self.get_request()
- except socket.error:
- return
- if self.verify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 try:
- self.process_request(request, client_address)
- except:
- self.handle_error(request, client_address)
- self.close_request(request)
BaseServer虽然定义了这些内部调用的方法,但内容基本都是空的,留给了具体的Server类去实现。从BaseServer的代码中就可以看到RequestHandler类的用处了,它是具体的解析了request的内容,它由finish_request()调用,而这个finsh_request()方法显然应该是在process_request()方法中被调用的。
TCPServer继承BaseServer类,它真正具体化了我们猜测的socket连接的初始化过程。
在与上面两个类相同的源文件中,还有两个主要的类:ThreadingMixIn和ForkingMixIn,这两个类分别重载了process_request()方法,并且相应使用了新建一个线程或是进程的方式来调用finish_request()方法。这也从应用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要在finish_request()外套一层process_request(),而不是直接在handle_request()的第二个try块中调用。
HTTPServer其实做的工作很简单,就是记录了socket server的名字。
接下来就该看看WSGIServer了。它做了两件新的工作:设置了一些基本的环境变量值,并且接受应用程序的注册。从这个Server的代码可以看出,应用端实现的那个接口就是从这里注册到服务器端的,而且只能注册一个哦!所以要有多个应用只能通过routing的方式来转发调用了。而且这个WSGIServer不是多线程或是多进程的~
至于具体封装请求内容的RequestHandler类就不打算分析了,感兴趣的话,看官们自个看一下源码吧,也很简单哦!下一篇博客打算分享一下我对pylons框架的运行过程的学习。
原文地址 :http://www.javaeye.com/topic/73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