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ic和recover
go语言使用panic和recover来处理程序当中出现的异常。
go抛出一个panic的异常,然后在defer中通过recover捕获这个异常,然后正常处理。一般的,recover配合defer使用。
示例代码:
package mainimport "fmt"func main() {
testA()defer printInfo("-----3")testB(8)defer printInfo("-----4")}func printInfo(s string) {
fmt.Println(s)
}
func testA() {
fmt.Println("testA")}func testB(n int) {
defer func() {
if msg := recover(); msg != nil {
fmt.Println("demo go on!!!")}}()fmt.Println("testB")defer printInfo("defer testB -----1")for i := 1; i < n+1; i++ {
fmt.Printf("%d\t", i)if i == 3 {
panic("pull a panic!!!")}}fmt.Println()defer printInfo("defer testB -----2")
}
/*result testA testB 1 2 3 defer testB -----1 demo go on!!! -----4 -----3 */
分析如下:
在testB中我们抛出一个panic异常,一旦抛出一个panic异常,程序中止,panic之后的代码不再执行,但是panic之前的defer照常按照规则执行。因此要加recover放在panic之间。
recover()不需要任何参数,但是会返回一个string类型,这个string类型就是之前抛出的panic异常。利用一个变量msg获取到这个异常,接下来进行判断,如果msg不为空,也就是程序抛出了一个panic,执行相关代码,并recover程序。
什么情况下用错误表达,什么情况下用异常表达,就得有一套规则,否则很容易出现一切皆错误或一切皆异常的情况。
以下给出异常处理的作用域(场景):
- 空指针引用
- 下标越界
- 除数为0
- 不应该出现的分支,比如default
- 输入不应该引起函数错误
其他场景我们使用错误处理,这使得我们的函数接口很精炼。对于异常,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上游去recover,并打印堆栈信息,使得部署后的程序不会终止。
说明: Golang错误处理方式一直是很多人诟病的地方,有些人吐槽说一半的代码都是"if err != nil { / 打印 && 错误处理 / }",严重影响正常的处理逻辑。当我们区分错误和异常,根据规则设计函数,就会大大提高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错误处理的正确姿势
姿势一: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时,不使用error
案例:
func (self *AgentContext) CheckHostType(host_type string) error {
switch host_type {
case "virtual_machine":return nilcase "bare_metal":return nil}return errors.New("CheckHostType ERROR:" + host_type)
}
我们可以看出,该函数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所以返回值的类型应该为bool,而不是error,重构一下代码:
func (self *AgentContext) IsValidHostType(hostType string) bool {
return hostType == "virtual_machine" || hostType == "bare_metal"
}
说明:大多数情况,导致失败的原因不止一种,尤其是对I/O操作而言,用户需要了解更多的错误信息,这时的返回值类型不再是简单的bool,而是error。
姿势二:没有失败时,不使用error
error在Golang中是如此的流行,以至于很多人设计函数时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使用error,即使没有一个失败原因。
我们看一下示例代码:
func (self *CniParam) setTenantId() error {
self.TenantId = self.PodNsreturn nil
}
对于上面的函数设计,就会有下面的调用代码:
err := self.setTenantId()
if err != nil {
// log// free resourcereturn errors.New(...)
}
根据我们的正确姿势,重构一下代码:
func (self *CniParam) setTenantId() {
self.TenantId = self.PodNs
}
于是调用代码变为:
self.setTenantId()
姿势三:error应放在返回值类型列表的最后
对于返回值类型error,用来传递错误信息,在Golang中通常放在最后一个。
resp, err := http.Get(url)
if err != nil {
return nill, err
}
bool作为返回值类型时也一样。
value, ok := cache.Lookup(key)
if !ok {
// ...cache[key] does not exist…
}
姿势四:错误值统一定义,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很多人写代码时,到处return errors.New(value),而错误value在表达同一个含义时也可能形式不同,比如“记录不存在”的错误value可能为:
- “record is not existed.”
- “record is not exist!”
- “###record is not existed!!!”
- …
这使得相同的错误value撒在一大片代码里,当上层函数要对特定错误value进行统一处理时,需要漫游所有下层代码,以保证错误value统一,不幸的是有时会有漏网之鱼,而且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错误value的重构。
于是,我们可以参考C/C++的错误码定义文件,在Golang的每个包中增加一个错误对象定义文件,如下所示:
var ERR_EOF = errors.New("EOF")
var ERR_CLOSED_PIPE = errors.New("io: read/write on closed pipe")
var ERR_NO_PROGRESS = errors.New("multiple Read calls return no data or error")
var ERR_SHORT_BUFFER = errors.New("short buffer")
var ERR_SHORT_WRITE = errors.New("short write")
var ERR_UNEXPECTED_EOF = errors.New("unexpected EOF")
姿势五:错误逐层传递时,层层都加日志
层层都加日志非常方便故障定位。
说明:至于通过测试来发现故障,而不是日志,目前很多团队还很难做到。如果你或你的团队能做到,那么请忽略这个姿势。
姿势六:错误处理使用defer
我们一般通过判断error的值来处理错误,如果当前操作失败,需要将本函数中已经create的资源destroy掉,示例代码如下:
func deferDemo() error {
err := createResource1()if err != nil {
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1_FAILED}err = createResource2()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1()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2_FAILED}err = createResource3()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1()destroyResource2()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3_FAILED}err = createResource4()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1()destroyResource2()destroyResource3()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4_FAILED} return nil
}
当Golang的代码执行时,如果遇到defer的闭包调用,则压入堆栈。当函数返回时,会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调用闭包。
对于闭包的参数是值传递,而对于外部变量却是引用传递,所以闭包中的外部变量err的值就变成外部函数返回时最新的err值。
根据这个结论,我们重构上面的示例代码:
func deferDemo() error {
err := createResource1()if err != nil {
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1_FAILED}defer func() {
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1()}}()err = createResource2()if err != nil {
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2_FAILED}defer func() {
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2()}}()err = createResource3()if err != nil {
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3_FAILED}defer func() {
if err != nil {
destroyResource3()}}()err = createResource4()if err != nil {
return ERR_CREATE_RESOURCE4_FAILED}return nil
}
姿势七:当尝试几次可以避免失败时,不要立即返回错误
如果错误的发生是偶然性的,或由不可预知的问题导致。一个明智的选择是重新尝试失败的操作,有时第二次或第三次尝试时会成功。在重试时,我们需要限制重试的时间间隔或重试的次数,防止无限制的重试。
两个案例:
- 我们平时上网时,尝试请求某个URL,有时第一次没有响应,当我们再次刷新时,就有了惊喜。
- 团队的一个QA曾经建议当Neutron的attach操作失败时,最好尝试三次,这在当时的环境下验证果然是有效的。
姿势八:当上层函数不关心错误时,建议不返回error
对于一些资源清理相关的函数(destroy/delete/clear),如果子函数出错,打印日志即可,而无需将错误进一步反馈到上层函数,因为一般情况下,上层函数是不关心执行结果的,或者即使关心也无能为力,于是我们建议将相关函数设计为不返回error。
姿势九:当发生错误时,不忽略有用的返回值
通常,当函数返回non-nil的error时,其他的返回值是未定义的(undefined),这些未定义的返回值应该被忽略。然而,有少部分函数在发生错误时,仍然会返回一些有用的返回值。比如,当读取文件发生错误时,Read函数会返回可以读取的字节数以及错误信息。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将读取到的字符串和错误信息一起打印出来。
说明:对函数的返回值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于其他人使用。
异常处理的正确姿势
姿势一:在程序开发阶段,坚持速错
速错,简单来讲就是“让它挂”,只有挂了你才会第一时间知道错误。在早期开发以及任何发布阶段之前,最简单的同时也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是调用panic函数来中断程序的执行以强制发生错误,使得该错误不会被忽略,因而能够被尽快修复。
姿势二:在程序部署后,应恢复异常避免程序终止
在Golang中,某个Goroutine如果panic了,并且没有recover,那么整个Golang进程就会异常退出。所以,一旦Golang程序部署后,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的异常都不应该导致程序异常退出,我们在上层函数中加一个延迟执行的recover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并且是否进行recover需要根据环境变量或配置文件来定,默认需要recover。
这个姿势类似于C语言中的断言,但还是有区别:一般在Release版本中,断言被定义为空而失效,但需要有if校验存在进行异常保护,尽管契约式设计中不建议这样做。在Golang中,recover完全可以终止异常展开过程,省时省力。
我们在调用recover的延迟函数中以最合理的方式响应该异常:
- 打印堆栈的异常调用信息和关键的业务信息,以便这些问题保留可见;
- 将异常转换为错误,以便调用者让程序恢复到健康状态并继续安全运行。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func funcA() error {
defer func() {
if p := recover(); p != nil {
fmt.Printf("panic recover! p: %v", p)debug.PrintStack()}}()return funcB()
}func funcB() error {
// simulationpanic("foo")return errors.New("success")
}func test() {
err := funcA()if err == nil {
fmt.Printf("err is nil\\n")} else {
fmt.Printf("err is %v\\n", err)}
}
我们期望test函数的输出是:
err is foo
实际上test函数的输出是:
err is nil
原因是panic异常处理机制不会自动将错误信息传递给error,所以要在funcA函数中进行显式的传递,代码如下所示:
func funcA() (err error) {
defer func() {
if p := recover(); p != nil {
fmt.Println("panic recover! p:", p)str, ok := p.(string)if ok {
err = errors.New(str)} else {
err = errors.New("panic")}debug.PrintStack()}}()return funcB()
}
姿势三:对于不应该出现的分支,使用异常处理
当某些不应该发生的场景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调用panic函数来触发异常。比如,当程序到达了某条逻辑上不可能到达的路径:
switch s := suit(drawCard()); s {
case "Spades":// ...case "Hearts":// ...case "Diamonds":// ... case "Clubs":// ...default:panic(fmt.Sprintf("invalid suit %v", s))
}
姿势四:针对入参不应该有问题的函数,使用panic设计
入参不应该有问题一般指的是硬编码,我们先看这两个函数(Compile和MustCompile),其中MustCompile函数是对Compile函数的包装:
func MustCompile(str string) *Regexp {
regexp, error := Compile(str)if error != nil {
panic(`regexp: Compile(` + quote(str) + `): ` + error.Error())}return regexp
}
所以,对于同时支持用户输入场景和硬编码场景的情况,一般支持硬编码场景的函数是对支持用户输入场景函数的包装。
对于只支持硬编码单一场景的情况,函数设计时直接使用panic,即返回值类型列表中不会有error,这使得函数的调用处理非常方便(没有了乏味的"if err != nil {/ 打印 && 错误处理 /}"代码块)。
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https://github.com/rubyhan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