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特性
我们都知道HashMap是实现了Map接口的一个类,同时也有着存储key-value键值对的功能。
与此同时,HashMap还有着一些特性,比如:“无序”、“允许null值”等特性。在这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马上转战源码解读。
源码解读
HashMap底层主要元素是一个Entry数组,每个Entry元素中储存相应的key-value等;
transient Entry<K, V>[] table;
Entry是HashMap下的一个静态类;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final K key;V value;Entry<K,V> next;int hash;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value = v;next = n;key = k;hash = h;}
}
我们不难看出HashMap是一个数组和链表结合的一个结构,只不过数组作为HashMap的主体,链表方式用来解决哈希冲突。(可以研究一下哈希表为什么会存在冲突)
我们来介绍几个重要的变量:
size:实际存储的key-value的个数;
threshold:阈值,通俗点讲就是临界值;
loadFactor:负载因子,table的填充度,默认值为0.75;
modCount:用于快速失败,HashMap的线程是不安全的,所以在其他线程操作时改变了HashMap的结构,就需要抛出异常;
我们平时用的最多也就是HashMap的get/put方法了,所以下面就直接开始get/put的源码解读;
put方法:
先看几个代码片段,然后最后再做解释;
首先是判断了key是否为空,如果为空,执行了putForNullKey方法;在putForNullKey中直接存储value值;
如果key不为空,则根据hash方法计算key.hashCode,确保key-value的值能够散列均匀;
再后面,则是利用indexFor方法计算出要存储到table的准确位置下标;
之后的for循环中,查询了是否有相同的key值,如果有,则覆盖掉旧的value值,并且将旧的value值返回;
如果没有相同的key值,则执行了addEntry方法;
在addEntry方法中,首先看到的是一个if,对size和threshold进行了比较,而且判断了计算出来的table元素是否为空;
如果条件成立,则证明需要size已经超过了临界值,并且即将发生哈希冲突,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源码中能够看出来利用了resize方法对table进行扩容至两倍;
在resize方法中,建立了一个新的table,并且将长度扩容到了原来的两倍;
之后再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利用transfer方法进行老数据的赋值,这个在过程在源码里面写的很清楚,可以自行阅读;
最后,执行了createEntry方法,由此才真正的添加了一个key-value,并且size++;
这样,整个put方法才算结束;
相对的get方法就没这么复杂:
get方法只是使用了getEntry方法来返回value值,从源码中可以看出,其中使用的方法在put过程中也使用到了,所以这些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分析得还行可以投一票,您的一票将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有不足还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