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商业智能 Business Intelligence)的原始概念很早就有,毕竟只要有数字化管理存在,就一定可以看到数字化决策的身影。而它正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理念和产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是在90年代初的美国市场,产生的基础是业界在经过10年的信息化管理推广后,用户的意识和技术条件已经完成了基础奠定,于是BI应运而生。
按照IDC对于BI功能的定义,BI是如下几个功能的组合:
- 查询和报告工具:专门用来支持初级用户的原始数据访问。
- OLAP工具:提供多维数据管理环境,其典型的应用是对商业问题的建模与商业数据分析。OLAP也被称为多维分析。
- 数据挖掘(Data Mining)软件:使用诸如神经网络、规则归纳等技术,用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做出基于数据的推断。
- 数据集市(Data Mart)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产品:包括数据转换、管理和存取等方面的预配置软件,通常还包括一些业务模型,如财务分析模型。
- 主管信息系统(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在中国市场,BI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市场(而非个别案例),是近两年的事情。从市场结构上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阵营:
- 高端市场垄断阵营:由IBM、Oracle、Cognos、Hyperion、BO等行业巨头组成的市场力量,注重合作完成大型项目应用,金融、通讯等领域的大型采购,是他们的领地。这类企业往往并不提供全套的产品线,而是注重在某一专注领域,如IBM和Oracle以数据仓库见长,Hyperion以OLAP Server著称,而BO以表现层内容为主体。
- 中端市场争夺阵营:以本土企业为主,以炎鼎软件的Max@X Analyser(数巨BI)、和勤软件的Hinge BI等产品为代表者,深刻理解国内用户需求,将重点放在中型项目中,提供从报表到智能分析全套产品线,以本土化报表需求支持、低成本OLAP功能投资、优越的人机交互性、低项目实施难度、快速实施支持等为主要竞争优势,在中端市场开辟领地。
- 低端市场侵扰阵营:以本土企业为主,单纯提供报表技术平台,在理解国内报表需求方面,相比国外产品,如水晶报表、Brio等,具有明显优势。代表产品包括华表、润乾、杰表、中创等。
从市场结构上来看,目前三级市场基本上处于一种两两有限渗透的状态。作为高端的厂商未必仅安心于大型项目的收成,在中型,特别是中大型项目中,和中端市场厂商争夺也非常激烈。比如BO就屡屡出手,特别是在收购了水晶报表之后,在一些说大不小的项目中,屡屡与和勤、炎鼎软件产生冲突,凭借多年打造的金字招牌,给对手很大的压力。而以和勤软件、炎鼎软件为代表的中端厂商,一方面要抵御高端来的冲击,另外一方面,也不甘于放弃低端和中端重叠部分市场。特别是炎鼎软件,原本就是从低端市场起家的,硬是凭一轮轮技术升级,在低端中逐步占据主导,转而冲进中端市场,当然更不可能放弃发家之地了。所以,这片市场同样热闹非凡。
高端市场虽竞争激烈,但基本格局已定,此类厂商都是携全球市场之余威来到中国,尽管诸多专家预期,10年之内中国将成为亚太第一、全球第二大的BI市场,但毕竟迄今为止,这还仅仅是一个潜力市场,即使有所挫折也不会影响巨头们的全球地位。
而对于中低端市场的国内选手而言,竞争才刚刚开始。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从低端杀进中端,以侵袭、蚕食的方式逐步向高端渗透。本文提到的这些公司,以及目前还不为人知、默默耕耘的企业们,在未来的几年,或许会给我们演绎出一个市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