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计算机的系统
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就是:通过处理信息来完成某些预定义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或排列。
组成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元素主要有:
1.软件:
指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和一些相关的产品。
2.硬件:
指提供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支持数据流的互联设备等。
3.人员:
指硬件和软件的使用者。
4.数据库:
指通过软件访问,并且持久存储的大型有组织的信息集合。
5.文档:
描述系统使用或操作的信息(如使用手册、联机帮助文件等)。
6.规程:
指定义每个系统元素或其外部相关流程的具体使用步骤。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可以是另一个更加宏大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一个宏元素(组成部分)。例如:政府电子设备、社区信息化系统等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了城市化信息系统。这样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可呈现一个层次结构。
二、系统工程的任务
计算机系统工程是一个问题求解的活动,其目的是分析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要求,并把它们分配到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系统元素中,确定它们的约束条件和接口。
系统工程主要包含以下任务:
1.识别用户的要求
识别用户对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总体要求,标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范围,确定系统功能、性能、约束和接口。
2.系统建模和模拟
(1)硬件系统模型
硬件系统模型描述基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配置、通信协议、拓扑结构,以及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的要求。
(2)软件系统模型
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软件部分通常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软件系统模型描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性能等要求,在硬件中的部署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
(3)人机接口模型
描述人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
(4)数据模型
主要描述系统主要使用了哪些数据库管理系统。
3.成本估计及进度安排
4.可行性分析
主要从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分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5.生成系统规格说明
三、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确定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决。
可行性研究的实质:
进行一次大大压缩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首先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定义,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2、然后从系统逻辑模型出发,探索若干种可供选择的主要解法(即系统实现方案);
3、对每种解法都研究它的可行性,至少应该从三方面研究每种解法的可行性 。
主要方面:
1、经济可行性,这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吗?
2、技术可行性,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吗?
3、法律可行性,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行得通吗?
......
1. 经济可行性
(1)成本
①购置硬件、软件和设备的费用。
②系统的开发费用。
③系统安装、运行和维护费用。
④人员培训费用。
(2)效益
经济效益:
包括使用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之后可增加的收入和节省的运行费用(如工人)。通常只统计五年内的经济效益。通常用可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和纯收入来度量。
社会效益:
指使用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提高办事效率),通常只能定性的估计。
(3)货币的时间价值
对投入的成本与累计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但是开发成本是在系统交付钱投入的,累计的收益却是在系统交付后若干年(如5年)内得到的。由于货币贬值等因素,若干年之后的钱不能等价于开发时的钱的价值,因此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通常用年利率表示货币的时间价值。
设银行储蓄的年利率是i,现在存入的钱是P,n年后得到的钱是F,则:
由公式可知,n年之后得到钱F,折合成现在的钱为P的公式为:
(4)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指累计的经济效益正好等于投资成本所需要的时间。
(5)纯收入
纯收入 = 累计经济效益 - 成本
2. 技术可行性
根据系统的功能、性能、约束条件等,分析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系统能否实现。
通常包括:
(1)风险分析
主要分析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设计和实现系统的风险。如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可能造成的技术风险、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找出风险,评价风险的大小,分析能否有效的控制和缓解风险。
(2)资源分析
主要是确定是否具有系统开发所需要的人员、硬件、软件等资源和相应的环境。
(3)技术分析
主要是分析当前的科学技术是否支持系统开发的各项活动。
3. 法律可行性
主要研究系统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合同、版权、责任以及各种与法律抵触的问题。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