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互联网基础标准的变化都会在随后几年中带来应用创新的大爆发一样,当HTML5在2011年逐渐被主流厂商所接受之后,围绕Web Apps领域的创新风暴正山雨欲来。
2012年1月12日,老牌传媒集团《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以下简称FT)宣布收购为其开发移动Web App的研发公司Assanka ,这样,FT将不再以外包的形式雇佣Assanka为其打造移动Web App,而可以直接让它在内部进行开发。
促使FT与Web App开发公司Assanka合作的一个契机是几个月前FT与苹果App Store出现的一次分歧。当时,FT的管理层拒绝接受苹果新修订的下载分成计划,App Store随即不再提供FT的IOS版App下载。被逼到绝境的FT决定与开发公司Assanka合作,使用HTML5和相关技术开发自己基于Web 的客户端,供移动设备和平板电脑访问。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基于Web的App拥有并不逊于传统App的访问体验,并且用户数在短短几个月突破百万,远远超过其IOS版本当初在Apple Store的下载量。
事实上,FT的这次险中求胜并非出于偶然,随着过去一年中越来越多产业巨头开始旗帜鲜明的支持HTML5标准并有无数创业公司在此领域探路之后,拥有更强的交互性,跨平台,富媒体开发等诸多优点的Web Apps已经开始冲击着传统的手机应用商店模式。
当然,在这一历史性的机遇面前,最积极的莫过于浏览器厂商。
硝烟弥漫的浏览器大战
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上,微软CEO鲍尔默宣布了其与游戏开发商ZeptoLab共同推出的基于IE9和HTML 5框架的割绳子游戏(Cut the rope ),这个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下载量超过5000万的著名移动游戏在微软IE9浏览器的网页端依然能够做到流畅的体验,微软也希望借此证明,新版的IE9完全有潜力做成一个网页端的Apple Store。
对于浏览器厂商来说,通过游戏这种形象直观的展示来证明Web Apps的良好体验是一件说服性最强的事情,一直力推Chrome浏览器的谷歌自然也不甘寂寞。
例如,Google Web Toolkit 的创建者Joel Webber 曾亲自率领一个3人的工程师团队将《愤怒的小鸟》移植到Chrome浏览器上,以配合Chrome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当然谷歌在推广HTML5过程中更有影响的动作还是去年年末开展的“谷歌会下雪”的网络传播:用户只要在谷歌中搜“let it snow”就会看到自己的屏幕开始下雪,雪多了出霜后还可以用鼠标画着玩,用户屏幕会被“霜冻”,点击屏幕上“除霜”按钮可以完成除霜。
制作复杂的视频,流行的游戏,轻松的娱乐应用,当它们被通过HTML5技术移植到浏览器上时,所获得的口碑,都是在为Web Apps所能带来的良好体验和更低的开发成本背书,这不仅是谷歌、微软这样的巨头,更是其他手机浏览器厂商乐见和力推的事情。
在国内,无论是腾讯、UC,还是海豚浏览器,都已经通过对HTML5的大力支持来为自己的未来抢占一席之地。2011年12月,UC浏览器发布了其8.1版本,开始支持多点手势控制和HTML5,这也一改UC给人留下的稳健有余新锐不足的印象。而腾讯在2011年年中就开始其无线业务中对HTML5悄悄布局,甚至在其举办的手机QQ浏览器高校应用创新大赛中也将HTML5作为重点开发题目。而作为Android平台评价较高的浏览器,海豚浏览器为基于HTML5的Web Apps提供了特别支持,其CTO刘铁峰表示,基于HTML5的Web Apps会有新的开发模式,甚至不同于App Store的新盈利模式出现。
相对于众多厂商在手机浏览器领域借着HTML5争相发力,这一标准最初的倡导者之一Opera则更为激进。在2012年1月的CES大展中,来自挪威的跨平台浏览器厂商Opera推出了电视应用商店,HTML5技术借助其多媒体、跨平台的优势,未来多屏融合的时代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场围绕HTML5的浏览器大战已经硝烟四起,事实上Web Apps的崛起很有可能伴随着新一轮浏览器格局争夺战的进程。
在浏览器发展的历史中,曾经进行过3次划时代的世界大战,而当前正在发生的正是第3次基于HTML5技术的争夺。
浏览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97年到2001年,那时候的主角是微软和浏览器鼻祖网景(Netscape),两家公司拼命争抢当时还处于半蛮荒的浏览器市场,结果是失败者网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IE以压倒性优势 ,IE4、IE5、IE6 3代产品垄断市场,并且在那之后IE再未更新,这种一家独大也在近5年的时间里扼杀了互联网的创新。
2004年Mozilla Firefox的崛起拉开了浏览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这个视作开源为生命的浏览器新势力引起了比尔·盖茨的注意,2006年,在多年没有更新之后微软终于发布了IE7,企图狙击对手,不过却无法阻挡Mozilla Firefox占领超过30%的浏览器市场份额,2008年谷歌推出Chrome趁火打劫,微软在2009年发布IE8作出回应,但难以遏制PC浏览器端IE的没落。浏览器的世界从单极走向乱世。
2010年,HTML5标准的发布,其坚持“开放式互联网”的精神引爆了浏览器如今的战争,各大巨头纷纷站出来宣布拥抱HTML5标准,因为谁都知道,在智能终端越发普及的现在浏览器的强大功能需要得到释放,浏览器的功能不应再仅仅局限浏览信息,而应该具备传统PC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甚至将会成为取代操作系统的一个新的应用入口。而谁能在这一次新标准的赛跑中胜出,谁就可能建立一个继微软之后的新的王朝。
Web Apps的时代
产业的大势已经将Web Apps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具体到Web Apps和Native Apps之争,结果又会怎样呢?
在海豚浏览器CTO刘铁峰看来,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问题,Web Apps必将在未来得到大发展。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开发成本比Native Apps更低,这会推动Web Apps会赢得更多项目的订单,从而会推动更多的开发者和更多的Web Apps项目出现。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HTML5的标准推动以及硬件的处理能力会使得Web Apps有能力实现类似Native Apps的功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移动互联网上最终会复制PC互联网上所曾经发生的事情,而今PC上基于Web的开发远胜于传统的Native App开发。
看起来巨头争抢,开发者涌入,移动终端上对娱乐应用更便捷的需求假以时日都将推动Web Apps成为主流,当然谁也无法忽视当前无论在体验和规模上无人能及的苹果App Sotre。
从Web Apps发展的角度,苹果扮演的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角色。
通过明文禁止 Flash 应用到iPad和iPhone上,苹果迫使Web开发人员不得不放弃采用Flash技术。然而同时,苹果也致力于使得HTML5应用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对Safari用户和对Android等Web平台的用户都是个好消息。如果存在一个优秀的通用在线应用平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开发者都会为这个平台开发应用,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最多的用户。
如今,就连Adobe也公开宣布拥抱HTML5了,他们正准备发布高品质的HTML5开发工具,以期让他们的Flash开发者迁移到新的平台。或许用不了多久,应该就能看到基于Web的移动应用如洪水般涌现。
不过,对于苹果利润丰厚的App Store而言,或许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业务会开始受到冲击。因为 看起来HTML5 发展越好,Web Apps开发者越多,传统应用的开发者就会越少,苹果应用商店就会赚得越少,而且,由于应用的跨平台性,iPhone 和 iPad 的独特之处也会变少。
意识到HTML5对于自己是一把双刃剑的苹果似乎处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然而,乔布斯在2010年4月那篇著名的《关于flash的几点思考》中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苹果甚至还为网络制定开放标准。例如,苹果从一个开源的项目做起,打造了WebKit,它是一个完全开源的HTML5渲染引擎,它也是 Safari浏览器的核心,WebKit已经被广泛接受 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浏览器都用它,苹果已经将它作为移动浏览器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