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弟最近一直在看CMMI Tailoring方面的文章
对裁剪方面也很有兴趣,但是缺乏实践,很想知道各位所在公司是如何积累CMMI裁剪实践的
举例说代码评审
1.如果是新手,他的代码就要重点评审,首次代码重点评审,同时有评审checklist,可能还要侧重代码规范的评审。
2.如果是编码2年以上的,他的代码评审频率就可以降低,就可以执行非正式评审,主要侧重的就是业务逻辑方面的评审
我很希望了解各个公司是如何实现裁剪实践的积累的,通过积累裁剪实践不断量化指标,持续改进裁剪指南。
希望各位给些具体的实践方案,有价值的给分方面我不会吝啬
------解决方案--------------------------------------------------------
裁剪是很有意义的行为
无论是裁剪CMM/CMMI,还是对RUP,甚至XP的裁剪
------解决方案--------------------------------------------------------
裁剪分很多类型(HCMM\CMM\……):
项目管理、开发过程(设计&开发)、测试过程、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项目维护等等。
针对每个过程都会有相应的裁剪指南,具体的项目裁剪程度不一样,都应记录在PHB中。
如:
①根据客户意愿进行裁剪
②根据项目类型、规模进行适当的裁剪,如小项目(NBNC 1-3K、总进度在2周~2月 且 总工作量小于6人),可以将概设与详设合并为设计阶段,裁剪掉集成测试阶段等。
③测试过程中,根据不同描述的BUG单也会有不同的流程裁剪。
这些裁剪指南都应体现在过程、工程模板中。
------解决方案--------------------------------------------------------
PHB->Process Handbook 过程手册
主要是为了说明项目采用的生命周期模型、遵循的流程,各阶段的出入准则、例行公事、意外处理,以及相关的裁剪说明、依据等。
每个项目都需要有PHB,是项目的基础文档,项目的运转根据此文档中的描述为依据。
裁剪经验肯定是要总结的,整理成一系统的裁剪准则(裁剪ID,裁剪标题,应用阶段,应用标准等),不过是在已有的标准基础之上,进行总结优化,不同行业不同系统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具体应用环境、侧重点不同。
------解决方案--------------------------------------------------------
在公司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只能凭项目经理的个人经验了
关键是慢慢要把项目经理的经验积累起来
这个积累的框架就显得相对重要了
------解决方案--------------------------------------------------------
这是个很好的课题,怎么把裁剪形成行之有效的指南甚而方法轮,的确有很多需要关注和考虑的
裁剪的目的不外乎面向业务目的基于现有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上的优化配置,以期高效的完成任务。
对于项目目标和对团队能力的准确认识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现有的管理手段是否匹配、匹配程度如何、何处可以裁剪、怎样裁剪的问题。适合是核心,有些理论上非常好的方法运作起来就知道行不通,而有些似乎有悖工程原理的手段,项目团队循之实施却有很好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
在缺乏稳定的管理方法和适应该方法的工程师的情况下,裁剪模式(可参考的资料很多)上僵化一点可以接受,然后PDCA一点一点积累,重要的是不断反省和评估,人员自身和管理方法都要不断调整。
如果条件具备,可以着手进行“裁剪”本身的改善,包括工具、评价、量化。
从组织层面来讲,面向业务单元要比面向项目单元制定裁剪指南要更好一些,当然项目实践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细微变化。
裁剪指南的变更周期要看公司的业务方向变化情况,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是可以的。业务部门和项目要更频繁一些。
------解决方案--------------------------------------------------------
框架是重要,但框架的积累只能接近和达到规范,并不能够使流程达到最优。
这就是软件过程中,人的重要性。
------解决方案--------------------------------------------------------
Mark P.Ginsberg的图